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吹破之前,
人手一機的SONY Walkman,市值是APPLE 20倍之多,
那個時候SONY就代表整個IT產業,三星只是一個小囉嘍。
到今天,APPLE市值逼近2000億美元,SONY卻只有200多億美元,
SONY變成只有APPLE的20分之1,這一來一回就差了四百倍。
手機龍頭,Motorola和NOKIA也在短短5年內瞬間洗牌,
變成人人喊打,服不起的企業。
最傳奇的是三星崛起,最近三星股價漲到108萬韓元,
也讓南韓股市在這一輪亞洲股市的跌勢中,表現相對強勁。
目前三星電子市值已達1559億美元,
超越INTEL,且領先INTEL100多億美元。
20年前三星怎麼跟INTEL來比?如今INTEL己輸給三星,也許不久,
三星又直 追上市值2000億左右的GOOGLE、微軟與IBM。
電子產業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而傳統產卻可以持盈保態?
反觀傳統產業,麥當勞,可口可樂,統一,貴州茅台,
BMW,Porshe,LV,Gucci,NIKE卻持續穩坐龍頭寶座。
電子產業仰賴著專業的電子技術和專利保護,
在市場上募得資金後,規模化,規格化,來降低成本,得到市佔率,
在那個年代,這種模式 讓傳統電子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科技大廠們,還是擁有最多專利,和技術,
但為什麼走向衰敗之路?最賺錢的公司又逐漸變成傳統產業?
1.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科技競爭行列,毛利越來越低,
人類知識越來越高,技術很容易模仿。
每一間科技公司都能做NB,做手機,技術已不是門檻,
只是看品牌和設計夠不夠好,消費者買不買單。
2.一窩風的行為,讓企業沒有創新,產生蛋塔效應。
全球有能力做出品質好面板的企業,可以用手指算出來,
但是卻搞到賣越多賠越多的局面。
所有企業都在做TFT-LCD,沒有創新?
目前也只有三星能量產AMOLED,而台灣還是想跟著屁股後面做AMOLED
其他電子業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做一樣的東西,
NoteBook,平板電腦,Dram,Led,太陽能。
3.科技人不懂人民需求,在中國一派教授對學生們說:
創業不一定要搞科技,不一定要寫程式,
你做出的產品有大量需求,能賺錢才有意義,
雖然主修的是電腦相關,但如果有一套流程,
賣豬肉,賣雞鴉,更有成功的機會,
而新世代的創業者,全都跑去寫軟體,開科技公司,
技術很專業,賣很貴,但是卻沒有需求,
林百里也對台灣工程師指出,你們設計的產品和技術很棒,
但沒什麼市場需求。(自我感覺良好)
4.國家輔助政策錯誤,
以台灣政府而言,對企業的幫助,
名為希望企業創新,實為輔助產能,
經濟部輔助傳統產業E化,自動化,
但卻輔助科技業 產能化,而不是鼓勵創新,
掛名為科技公司的企業,事實上根本沒有創新,
科技公司看到國外做什麼,台灣跟在後面copy,
現今任何一間公司只要有錢什麼都能做出來,
但技術是花錢買來的,而不是自己開發出來的技術,
這些是三歲小孩也可以做到的事情,這種企業需要輔助嗎?
這一套在2000年以後已不適用,最後只會變成拼產能和價格
最後連賣泡麵的都不如。
5.科技公司利用政府資源達到私用目的(這是最為人不恥之行為)
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非常多的電子公司,上市的目的並不是要創新,
不是希望社會國家更進步,更不是想幫助台灣人民,
這群人為了得到政府和銀行大量輔助金,
做出創新的假象,得到融資後,
就開始放任公司浮濫,甚至炒股掏空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虧錢,股本賠光了,
董事還能開名車住豪宅領高薪?
錢燒光,再融資,新債抵舊債,
目的是什麼?
總結:
事實上Apple能在幾年內大成功,
靠的不是技術,而是了解人民需求,了解文化,
Apple看到mp3的需求,做出ipod,itune,
Apple看到行動上網的需求,做出iphone,app store
這些設備和平台,隨便一間公司都做得出來,
但只有最先得到市佔率,最懂人民想要什麼
這樣的企業才賺得到錢
四年前台灣政府沒有領導硬體企業做出改革,如今江山已被佔領,
現在只能斷尾求生,只是大家還不肯認輸,不承認已經大敗了
硬體科技產業恐怕在10年內,被南韓分食殆盡。
政府應該輔助企業退出四大產業(LCD,Dram,Led,太陽能)
而不是持續再貸款給他們,
必須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2~10年內短期(應由政府主導)
快速的整併企業,創新技術為重點,
技術又必須以文化,人民需求為導向,
高技術,高資本研發的產業由美國去做就夠了。
10~20年長期,走向中國內需市場,
島型的台灣,沒有便宜的土地和低廉的人力,
沒有領先的軟體技術,沒有領先的硬體技術,
內需,觀光,食品,賭場,擁抱13億人口,
才是未來20年台灣的重要趨勢。
留言列表